<!--go-->
苏哲看着屏幕上第六次测试原始数据的分类目录,他准备开始的时候,习惯性的拿过水杯,喝了小半杯水,接着在办公桌上找大白兔奶糖。
找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没带。
无所谓了,只要不要像前几天那样长时间、高强度用脑,也不需要大白兔奶糖来补充能量。
他点开分类目录,快速的查看起来。
有分析前五次测试原始数据的经验,知道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如电磁波接收器和粒子探测器在加工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可以放放,先看离子束物质组成、速度等参数。
这样一来,速度自然快上不少。
看着看着,发现第六次测试相较于第五次测试来说,加工工件,也就是加工光学镜头的镜片和第五次测试一样。
相同的不止是光学镜头的镜片,镜面凸起的原子、分子定位系统、加工环境等等都没变,唯一做出改变的是离子束。
正负电两组离子束在物质组成比例上做了改动。
前五次测试,离子束的主要物质构成是氖,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第六次测试,氖的比例降到了百分之七十。
这样的改变,说明研发团队已经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即使没有他的出现,再来几轮测试,离子束抛光技术也会成功的。
知道第六次测试只有离子束做了改动后,苏哲分析起来就轻松多了,计算量将大大的减少,毕竟很多参数能够直接套用。
正负离子束两组测试。
正离子束那组计算到一半就能确定失败了,因为离子束的速度受到了限制,小了无法消除镜面凸起的原子、分子,大了直接掺进了镜片,合适的速度区间过于狭小,工程上很难实现。
负离子束那组还不错,计算的结果是,光学镜头镜片镜面理论上只能达到0.5纳米左右的面型精度峰谷值和100皮米左右的表面粗糙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