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怪这位来自北非的军事观察员如此惊讶,实在是略过头顶的那架运—17所配备的发动机与两个小时前的那架有着迥异的不同。
那是一款粗壮且短促的发动机,别说是他们这些成天研究装备和战法的军事观察员了,就是个外行人在这里,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明白新来的这架运—17与之前的那架配备D—30KP型涡扇发动机那种狭长的发动机舱有着本质的区别。
很明显这架新来的运—17采用了全新的发动机,而且还是远优于前苏联D—30KP型涡扇发动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没办法,前苏联的D—30KP型涡扇发动机涵道比只有2.4,在其诞生的六、七十年代,这个指标也只能勉强搭个中涵道比的边儿,别说大涵道比了,就是次一等的高涵道比都差得远。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通用、普惠和罗罗三大航发巨头陆续推出涵道比在10以上的新一代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后,D—30KP型涡扇发动机除了推力还有些看头外,其他方面已然落后于时代。
可即便是D—30KP型涡扇发动机引以为傲的推力,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因为那是牺牲部分可维护性、整机寿命和高油耗换来的。
其他不论,但就大修间隔时间,欧美同类发动机大多在一万小时左右,而D—30KP型涡扇发动机只有区区的三千小时,只是欧美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正所谓一叶而知天下秋,由此可见D—30KP型涡扇发动机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现场的各国军事观察员个顶个都是圈内的资深人士,自然知道D—30KP型涡扇发动机的种种弊端,所以在诺罗科夫大言不惭的说运—17采用了D—30KP型涡扇发动机,并且是跟他们俄罗斯联合研制的时候,不少人在惊讶之余也是直皱眉头。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