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王小波老师曾在《摆脱童稚状态》一文中指出,“现在美国和欧洲把成人和儿童的知识环境分开,有些书、有些电影儿童不能看。这种做法的背后的逻辑是承认成人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无须法庭、教会来决定哪些他能够知道,哪些他不能知道。这不仅是因为成人接触这些知识是无害的,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知识里有他需要知道的成分,还因为这是对成年人人格的尊重。”这篇文章从美国对出版物中性内容的审查出发,以小见大,最终论述到中国人面对的知识环境的童稚状态。王小波提出了对成年人人格的尊重,而我认为文艺作品同样要尊重少年儿童的人格以及智力。摆脱童稚状态要从少年儿童接触文艺作品开始,而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要主动拒绝童稚状态。
“现在的小孩什么都知道”,这或许是许多家长常有的感慨。现代科技发展,电脑与智能手机普及,信息获取变得格外容易,当下少年儿童所接触到的世界远比过去广阔。因此,相应的文艺创作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要与游戏、动漫现代社会的产物相竞争,一款优秀的游戏或动漫作品背后往往有着出色的文本,而许多作品因为不能适应时代与青少年的喜好渐渐淡出了视野,只能通过考试要求来维持被阅读的可能;另一方面,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仍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童稚状态。导致这一原因的除了王小波老师已论述过的内容外,便是创作者本身的不如。尚未摆脱童稚状态的作者创作不出具有深度又能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创作者首先要做的便是拒绝自身的童稚状态。少年儿童或许不够清楚哪些他能够知道或不能知道,但成年人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将无害的、需要知道的成分及时传递给他们,这才是对少年儿童智力与人格的尊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