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对于众生应有的态度,古人比喻为“犹如婆罗门施舍一样”。婆罗门布施的时候,只要坐在他家门口,无论是富人或穷人,他都会一视同仁地平等布施。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悲。所以,要先放下对亲人的贪恋,再放下对仇人的嗔恨,而后能够平等看待,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四无量心要先观修“舍”。
但是,如果认为平等看待众生就是对亲仇没有感觉,变成对亲人或仇人完全麻木,那就是贪嗔痴的痴,也就是无明。平等舍的真义是要对每个众生都平等看待,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烦恼和痛苦,得到且永远拥有同等的快乐和福报。平等舍可以消除我们的愚昧。
那么如何培养平等舍呢?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人慈悲地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偶尔想一想或嘴巴说说比较容易,真要实践时会发觉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将不喜欢的人先平等舍地看待,看成是不相关的陌生人,不要对他们执着“不喜欢”的想法,让自己减轻厌恶的情绪。慢慢地,当你心态平衡了厌恶的情绪后,再继续观修、实践,渐渐就可以从内心真正认同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坏都应该对他慈悲,如同很多父母对表现不好的儿女还是一样慈悲,和其余的儿女一样平等看待。能够这样慢慢改变,我们的嗔恨心就可以渐渐地导向善的方面。
有了一视同仁对待众生的平等舍心之后,接着要观修的是慈悲喜舍的“慈”。“慈”是“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希望所有众生不但能得到快乐的“果”,还能创造产生快乐的“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