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烦恼,每个人都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烦恼和痛苦是一体的,在佛教里将烦恼视为一种负面的思想或情绪。有了烦恼,便会产生痛苦。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脱离轮回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而菩萨在成佛之前的障碍称为所知障,烦恼和所知二种障碍的本质就是光明的如来藏。原始清净的如来藏,经由我们的主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产生五识。在意识、五根、外境的交互循环过程中,让心有了混浊的状态,这种情形在佛经里有何种譬喻呢?就像海水本身是清澈的,不会有浪,但为什么海面会生起如此大的混浊波浪?是风让海水起了波浪。所以,这种突然生起分别的识,既捉不住它,也不清楚它是正面或负面,这种混沌不解的疑惑就是无明,也是所谓的客尘污染。而心的原始本质就像是海底的水,永远都是清净的,具备着高度的智慧以及圆满的慈悲,这称为佛性。
烦恼,是因为有无明、有分别心而产生的。烦恼是思想的一种状态,不是指因烦恼而起的种种痛苦。痛苦是烦恼的果,解脱轮回的障碍就是烦恼造成的。所以,要脱离轮回之苦,必须先了解烦恼如何产生?该如何灭除?这样才知道如何对治它。宁玛巴的大师米滂仁波切说:“什么是烦恼?贪欲等称为烦恼。”归纳来说,烦恼就是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称为五毒。
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负面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正面的思想或行为却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展现。我们与生俱来、不需经过学习便存在的,就是烦恼。所以,母亲怀胎时,胎儿可能因为不高兴,在母亲的肚子里拳打脚踢,欢喜的时候也会露出笑容。胎儿在母亲体内的喜怒哀乐,都来自于前世延续的习气。而出生后,婴儿对喜欢的事物会感到很开心,对不喜欢的事物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习气。更严重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及嗔恨心也跟着增长。从懂事以来,我们就有贪念,因为要满足当下饥饿的需求,对正面的亲切关怀会欢喜接受,对负面的语言会有抗拒之心,这些都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