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7章 一则故事引申的话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唤醒良知的小故事:

有一位得道高僧,住在深山中继续修行。有一天,高僧见月色很美,就趁着月色到林中散步。当他回来时,发觉自己的茅舍正有一个小偷光顾。高僧怕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在他这儿不可能找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离开时,在门口遇到了高僧。高僧说:“你走这么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夜凉了,你穿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外衣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低着头走了。

第二天,这位高僧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不少误入迷途的人,让我们像故事中的禅师那样,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唤醒他们心中的良知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和人的良心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给“良心”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法理基础。“天地良心”作为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精华所在,理应被我们很好地传承与发扬。

现实社会不需要“满街圣人”,却需要毎个人都讲良心!正是由于某些人良心的缺失,才使现实社会中充斥着那么多的陷阱和坑蒙拐骗。

对于任何一位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中国人来说,想必都能掂量出“天地良心”这一词语的分量。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凭着朴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灵,代代相传着关于“良心”与“良知”的道德信念。他们不断告诫自己和子孙后代:做人要讲“良心”,千万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良心”这一概念的人是孟子。汉语里的“良心”一词,来自于《孟子·尽心上》第八章:“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于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在这里,孟子以牛山之木劝诫人们不要放弃了良心。孟子认为良心是人所共有的原本之心,是“天命下注于人”而形成的合乎天地之道的本性。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的良知良能,而它们也构成了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之端。可见在孟子等儒家哲人那里,“良心”与“天地”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他们所信奉的“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之上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