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猛突然问道:“为什么所有人都希望别人能够以德服人,而自己却千方百计第去习练武功,以武当家,以武立足?”
独孤信答道:“读书人往往是富有理想的,他们对人对事,往往存有最为善意的定位,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像自己一样,最好的结果就是天下间所有人都能够做到横渠先生希望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人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可能的。”
杨逍道:“正是因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都心存敬畏,心存理想,心存善念。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境界,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并非住高楼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也许住高楼华屋,他的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境界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要知人生境界别有存在。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若我们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读书。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石猛道:“历代读书人,或者说的准确一些——科举人,都对他们的赞誉极高,把他们的光辉形象捧在心头,视他们为中国读书人应有的样子。这得益于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从接触儒家经典开始的那一刻起,从先王先贤那里接过的使命与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人眼中,读书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百姓、服务苍生,而科举是取得为官为民施展治国才华的途径,因此读书和科举考试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有了读书做官这么一说。诸葛亮和杜甫,两这个人都是读书人,两个人也都在读书人的岗位上,为读书人的理想而奋斗终生。只不过同样作为令后世敬仰的读书人,施展才华抱负的人生道路却是南辕北辙。同是读书人,心系国家与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在诸葛亮和杜甫的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如前朝范文正公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用则尽职尽力,不用则告老还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