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八十九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古青鸟曾经猜测过,这个深坑下面到底连接着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者是像闪电侠里面的平行空间一样,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对应的投影空间,那就更爽了。

但是兰陵告诉古青鸟,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平行空间的理论就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其次,就算是平行空间存在,那么突破平行空间的人绝不可能是他们这些人,尤其是不可能有人留下来能够突破平行空间的手段。

因为空间之间的互不干涉,是最近基本的世界法则,如果留下了一个深坑,随随便便来个人破解开就能够穿越空间,那这个世界才是真的要乱了套了。

平行宇宙,天文学术语,是指平行作用力宇宙,是平行作用力产生的纯基本粒子宇宙,与人类己知的万有引力星球宇宙形成多元宇宙理论。所以多元宇宙所包含的是多种不同相互作用力宇宙。多元宇宙,表示无限个或有限个可能的多元不同相互作用力宇宙的集合。包括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不同相互作用力、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以及描述它们的物理定律和物理常数。 在20世纪50年代,有的物理学家在观察量子的时候,发现了已知道的四种相互作用力。而由于宇宙空间的所有物质都是由量子组成,所以这些科学家推测既然每个量子都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力,那么宇宙也有可能并不只是一种相互作用力,而是由多个截然不同的相互作用力宇宙组成。平行宇宙的平行作用力宇宙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现代量子力学的不同相互作用力事实,尤其直接对立万有引力宇宙。 TA说 漫谈平行宇宙2018-03-11 21:42 平行宇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素材。在《终结者》系列、《鬼武者3》、《哈利·波特》等作品中,都有平行宇宙的影子。那么关于平行宇宙,你了解多少呢?...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 平行宇宙 外文名 parallel universes 别????称 平行世界,平行次元,代替宇宙 提出者 休·埃弗雷特 提出时间 20世纪50年代 应用学科物理 适用领域范围 理论天文学、架空世界 适用领域范围宇宙学、思想学 雏形时间 公元前5世纪 目录 1 基本概要 2 提出背景 ? 哥本哈根解释 ? 多世界解释 3 发展历程 ? 思想雏形 ? 正式提出 4 研究现状 ? 存在证据 ? 理论进展 5 研究前景 6 类型层次 7 理论争议 基本概要编辑 平行宇宙是指平行作用力宇宙,与万有引力宇宙是对立面。平行宇宙的平行作用力产生纯基本粒子宇宙,对立面的万有引力宇宙的引力作用力产生纯星球宇宙。平行宇宙的平行作用力宇宙和对立面的万有引力星球宇宙形成多元优宇宙。 平行宇宙(10张) 在这些宇宙中,也有和我们的宇宙以相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诞生的宇宙,还有可能存在着和人类居住的星球相同的、或是具有相同历史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着跟人类完全不相同的未知相互作用力宇宙。同时,在这些不同相互作用力的宇宙里,事物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万有引力宇宙中的物种在平行作用力宇宙中是绝对不存在的。 平行作用力的平行宇宙,对立人类的万有引力星球宇宙,平行作用力既不重合,也不相交,可谓“井水不犯河水”,导致纯基本粒子宇宙,与人类的万有引力宇宙纯星球刚好对立。 有学者描述平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平行作用力平行运动,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一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 [1-2]? [3]? 提出背景编辑 平行宇宙的概念,并不是因为时间旅行悖论提出来的,它是来自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有一个不确定性,就是量子的不确定性。平行宇宙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现代量子力学的科学发现。 在20世纪50年代,有的物理学家在观察量子的时候,发现每次观察的量子状态都不相同。而由于宇宙空间的所有物质都是由量子组成,所以这些科学家推测既然每个量子都有不同的状态,那么宇宙也有可能并不只是一个,而是由多个类似的宇宙组成。 [4]? 哥本哈根解释 从20世纪20年代起,许多物理学家都为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Wave function)来描述。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宏观物体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具有确定的数值)。也就是说,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不确定性和概率性。波函数就能描述微观粒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 物理学中着名的“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正是微观粒子运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体现。在这个实验中,单电子通过双缝后竟然发生了干涉。在经典力学看来,电子在同一时刻只能通过一条缝,它不可能同时通过两条缝并发生干涉;而根据量子力学,电子的运动状态是以波函数形式存在,电子有可能在同一时刻既通过这条狭缝,又通过那条狭缝,并发生干涉。但是,当科学家试图通过仪器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也不会同时侦测到电子,电子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这看起来好像是测量者的观测行为改变了电子的运动状态,这种反常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着名的“哥本哈根解释”:当人们未观测时,电子在两条缝位置都有存在的概率;但是,一旦被测量了,比如说测得该电子在左缝位置,电子有了准确的位置,它在该点的概率为1,其他点的概率为0。也就是说,该电子的波函数在被测量的瞬间“塌缩”到了该点。 玻尔把观察者及其意识引入了量子力学,使其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关系。但观察者和“塌缩”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晰和令人信服,也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质疑。例如,塌缩是如何发生的,是在一瞬间就发生,还是要等到光子进入人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后才开始。 [2]? [5]? 多世界解释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塌缩”和“观测者”,从本应研究客观规律的物理学中剔除观察者的主观成分呢。 埃弗雷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波函数没有“塌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增加。也就是说,上述实验中电子即使再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狭缝的叠加状态。埃弗雷特由此进一步提出:人们的世界也是叠加的,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整个的世界。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的狭缝。这样,波函数就无需“塌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因为它表现为两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以“薛定谔的猫”来说,埃弗雷特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发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观测者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前述所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平行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埃弗雷特前卫的“多世界解释”。 这个解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塌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解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2]? [6]? 发展历程编辑 思想雏形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就提出“无数世界”的概念,认为“无数世界”是原子通过自身运动形成的。他说:“原子在虚空中任意移动着,而由于它们那种急剧、凌乱的运动,就彼此碰撞了,并且,在彼此碰在一起时,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就彼此勾结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或毋宁说形成了无数世界。” 公元前1世纪,卢克莱修指出,在我们这个“可见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世界”,居住着“其他的人类和野兽的种族。” 公元前4世纪,伊壁鸠鲁表述了世界多元性的思想:“存在着无限多个世界,它们有的像我们的世界,有的不像我们的世界。”“在一切世界里,都有我们这个世界里所见到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 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可能世界”的概念,设想在必然世界(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之外还存在着无穷多个“可能世界”。他认为世界由无限的单子组合而成,单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是某种前定的和谐关系,单子虽然各自独立,但它们之间有品极高低的差异。莱布尼兹把某个现实事件的出现,例如,具体的人,阐释为许多单子组合的结果,各种不同的组合的结果与单子中更胜一筹的单子的主导作用有关。这意味着世界可以用不同的样子,任何事件都是偶发的,甚至整个宇宙也是如此。 [7-8]? 正式提出 物理学家埃弗雷特提出了自己对量子测量问题的想法。他指出,在量子力学中,存在多个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多世界解释认为,对测量装置的观察,会使得测量装置被分解为两个。并且在这个测量链上,这种分解会不断地进行下去。伴随着这种分解,一定有一个完全的宇宙的复制。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量子测量发生,那么,每个宇宙分支,以及这个分支中的分量就会导致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每个处在特殊宇宙分支中的人都会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和所处的宇宙是唯一存在的。也就是说,一次测量产生了一次新的宇宙。这些各自不同的新宇宙,除非完全相同,否则绝无重合的可能。这一理论的发表,标志着平行宇宙概念的正式提出。 [9-10]? 研究现状编辑 存在证据 宇宙学家认为平行宇宙有可能被探测到,当人们所在的宇宙与另一个平行宇宙之间发生碰撞时,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一旦轨道望远镜发现背景辐射中的可疑痕迹,暗示这可能是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英国天文学家称找到了支持平行宇宙论的证据。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四个由“宇宙摩擦”形成的圆形图案,这表明我们的宇宙可能至少4次进入过其他宇宙。 CMB分布图(2张) 2007年8月,科学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信号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冷斑(cold spot),其中完全是“空”的,没有任何的正常物质或者暗物质,也没有辐射信号,为什么宇宙中会存在如此怪异的时空。为了寻找这个答案,科学家认为这是另一个宇宙的证据,冷斑现象可能使得宇宙学家推出一种结论,暗示人们所处的宇宙之外还存在平行宇宙。科学家通过普朗克望远镜观测到的辐射数据发现我们的宇宙可能是10亿个宇宙中的一个,第一次有证据显示平行宇宙是存在的。 普朗克望远镜绘制的地图显示了微波背景辐射的分布情况,科学家认为大爆炸后期残留的辐射均匀分布于宇宙空间中,尤其是在南天。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理论物理学家劳拉·梅尔西尼-霍顿博士与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理查德·霍尔曼在2005年就预言了异常辐射的存在,并认为由于平行宇宙的存在导致了辐射分布异常。梅尔西尼-霍顿博士认为普朗克探测器的数据支持了平行宇宙存在的假设,这意味着在人们所处的宇宙之外还存在无限多的宇宙,正是由于其他宇宙的拖拽效应使得南天出现分布不均的辐射。 根据普朗克探测器的数据,梅尔西尼霍顿博士认为自己的假设已经被证明,在人们所处的宇宙之外还存在更多的平行宇宙,由于这些宇宙的存在,导致了背景辐射的异常,这一切都体现在宇宙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冷斑时空中。隶属于欧空局的普朗克空间望远镜具有非常高的观测精度,其绘制的精确CMB图像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马尔科姆·佩瑞认为,该发现有极高的可能来佐证“多重宇宙”的存在。他的同事天体物理学教授乔治·埃弗斯塔西欧对此也表示支持:“多重宇宙的论调现在听起来仍然让有些人感到怪异,这情况就像当年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一样。不过,现今我们已经掌握了有力的证据,这必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 [11-15]? 理论进展 2014年10月31日,物理学家称,“平行宇宙”的确存在,给不同版本的“我们”提供生存空间。不仅如此,平行宇宙之间还会相互影响,所以才会出现微观层面种种奇怪的物理学现象。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学者联合提出上述理论。他们认为,平行宇宙不仅存在,而且相互影响,并非各自独立地发展变化;而相互作用,恰好能够解释微观物理研究发现的粒子奇怪的反应。 格里菲斯大学物理学教授霍华德·威斯曼说:“大概在1957年左右,量子物理学界出现了平行宇宙的想法。照此推断,量子测量每进行一次,一个宇宙就会产生出新的分支宇宙。所以就产生了无数的可能性——在有的宇宙里,陨石没有砸中地球,恐龙们幸存下来。再换一个宇宙,澳大利亚就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了。 威斯曼和同事们认为,人们所处的宇宙不过是浩如烟海的众多的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这些宇宙同时存在,有的和人们所在的宇宙相似,有的则大不相同。威斯曼还表示,比较“靠近”的宇宙会相互排斥,增加相互之间的差异。 [16]? 2015年,西班牙《趣味》月刊1月号报道,该领域最权威的两大专家、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和阿兰·古思认为,即便存在其他的宇宙,也是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空间,我们永远不会与其发生接触;他们的同行保罗·J·斯坦哈特和尼尔·图罗克择坚持认为平行宇宙存在于不同的时间点;而马克斯·特格马克和已故科学家丹尼斯·夏默则认为其他的宇宙与我们所在的时空是彻底远离的。 [17]? 研究前景编辑 科学家将会有多种方法检验这些平行宇宙的理论,甚至可能排除其中的一些。在今后几十年,随着宇宙测量技术的巨大进步,通过诸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大尺度物质分布测量等,科学家会进一步限定空间的弯曲和拓扑结构,从而检验第一层平行宇宙理论。而更精确的暴胀测量,可以用来检验第二层平行宇宙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的共同进步,也会确定物理常量的微调程度,从而削弱或加强第二层的存在可能。 如果全球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努力能够成功。那么它将会为第三层宇宙的存在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因为它在本质上要利用第三层平行宇宙的平行性来做平行计算。相反,纠正不守恒的实验证据则会排除第三层。最后,现代物理的重大挑战,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成功或失败,会给第四层宇宙的研究带来更多启示。科学家可能最终找到一个和人们的宇宙相匹配的数学结构,也可能突然碰到不可思议的数学有效性极限,从而不得不放弃第四层。 [18]? 类型层次编辑 提出时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宇宙学家马克斯·泰马克(Max Tegmark) 图1.1 四种不同类型的平行宇宙 热衷于研究平行宇宙,他说道:“对于我来说最有意思的问题不是平行宇宙是否存在,而是到底有多少种平行宇宙。”在2003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里,有一篇由他所写的关于平行宇宙的专文,文中他将平行宇宙分成四类。根据泰马克的分类,越处于上位的宇宙,越容易扩张,越容易涵盖处于下位层次的宇宙。 [19]? 第一层:视界之外 即其他哈勃体积,具有不同的初始条件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而且物质分布在大尺寸上是足够均匀的,那么即使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必然发生在某处。特别地,应该存在无限多有人的行星,而且包括不是一个而是无限多和你一样的外表、姓名、记忆的人。无限多和我们可观测宇宙大小一样的区域确实存在,在那里任何可能的宇宙历史都会实际存在。这就是第一层平行宇宙。 第一层平行宇宙的存在证据 也许这些推断看上去都很疯狂,而且违反直觉, 图1.2 但这个空间无限大的宇宙学模型确实是市场上最简单也是最流行的。它是宇宙学和谐模型的一部分,与所有观测证据一致,而且被用作天文学会议大部分计算和模拟的基础。相反、分形宇宙、封闭宇宙、多连通宇宙倒是受到了很多观测的挑战。 但是第一层平行宇宙的观点,曾经也是有过争议的(事实上,梵蒂冈教廷就曾把上述观点看作异端邪说,并以其为理由之一,于1600年在火刑柱上烧死了布鲁诺),所以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两种假设(无限空间和“足够均匀”的分布)的地位。 空间有多大。从观测来看,我们宇宙大小的下限已经戏剧性地增长了很多,并且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图1.2)。我们都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我们暂时看不见,但经过移动或等待后可以看见的事物是存在的,例如地平线之下的船只。宇宙视界之外的物体也一样,随着更远的光花更多的时间到达我们这里,可观测宇宙的半径每年都扩大一光年。既然我们都在学校学过简单的欧几里得空间,所以很难想象空间不是无限的——谁能想象某处插着几块牌子,上书“空间到此结束,当心下面的沟”。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允许空间是有限的,只要是以不同欧几里得空间的方式相连,例如四维球或一个甜甜圈的拓扑结构,从而使朝一个方向的旅行最终可以把你带到相反方向。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可以用来细致检验这样的有限模型,但至今还没有给出任何支持——平坦的无限模型非常符合观测数据,而空间弯曲和多连通拓扑结构的模型都有很强的限制。而且,空间无限宇宙是暴胀宇宙理论的直接预言。下面所列出的暴胀理论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支持了空间就是像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一样简单而无限。 大尺度的物质分布有多均匀呢。在一个“岛宇宙”模型里,时间是无限的,但物质都集中在在一个有限区域,于是第一层平行宇宙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死气沉沉的,只有空空的空间。在历史上这样的模型曾经流行过,一开始认为这个岛就是地球和裸眼可见的天体,在20世纪早期认为银河星系的已知部分。另一个非均匀的选择就是分形宇宙,其中物质分布是自相似的,宇宙星系分布的所有结构都只是一个更大的自相似结构的一小部分。岛宇宙和分形宇宙的模型都是最近的观测推翻了。三维的星系分布图显示,观测到的特殊大尺度结构(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让位给大尺度上的单调均匀,自相似结构都不超过10^24米。更量化一下,设想在不同的随机位置上放置一个半径为R的球,测量里面每次包含多少质量,并计算每次测量值的变化,用标准偏差△M来表示。已知测量的相对波动△ ,在R~3×10^23米的尺度以下,偏差在1的量级,而在更大的尺度上,偏差变小。斯隆数字巡天计划(Sloan Digital Sky Survey)显示,在R~3×10^25米的尺度上△ 就只有1%了,而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也确认,均匀化的趋势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可观测宇宙边缘(R~3×10^27米),这时△ ~10-5。不考虑认为宇宙的设计整个就是愚弄我们的怀疑论论调,观测结果明确表明:我们熟悉的空间必然延伸到可观测宇宙之外,那里也同样充满星系、恒星和行星。 第一层平行宇宙是什么样的 对世界的物理描述传统上分为两部分:初始条件,以及决定初始条件如何演化的物理定律。住在第一层平行宇宙的观察者和我们观察到完全相同的物理定律,但初始条件却和我们所在的哈勃体积中的不同。比较看好的理论认为,初始条件(早期的密度和不同类物质的运动)由暴胀时代的量子波动所产生。量子力学形成了实际上是随机的初始条件,产生了被数学家称为遍历随机场(ergodic random field)所描述的密度波动。遍历意味着,如果你假想一个许多宇宙的集合,每个宇宙都有着自己随机的初始条件,在一个给定提及范围内出现各种结果的概率分布,和你在同一个宇宙的不同体积取样得到的概率分布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任何在原则上可以发生在这里的事情,在其他的某个地方实际上就会发生。 暴胀实际上导致了所有概率不为零的可能的初始条件,最可能的是那些波动在10-5量级,均匀分布的初始条件。这些波动被引力聚集(gravitational clustering)过程加强放大,从而形成星系、恒星、行星以及其他结构。这意味着,不仅几乎所有可以想象的物质构成都发生在某个遥远的哈勃体积内,而且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哈勃体积是相当典型的——至少在那些包含观察者的哈勃体积中是典型的。一个粗略估计显示,距你最近的那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将远在10^(10^29)米之外。而在10^(10^91)米外才会有一个半径100光年的区域,它里面的一切与我们居住的空间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未来100年内我们的所有经历都会和我们的副本一致。而至少10^(10^115)米之外该区域才会增大到哈勃体积那么大。这就引起了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它不久之后将会困扰我们: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多和“你”有完全一样的经历和生活的副本,即使你掌握了整个宇宙态的完全知识,你也不能计算你自己的未来。原因是,你将不能决定哪一个副本才是“你”(他们都自认为是)。但他们的人生最终将是不同的,所以你最多只能预计你今后各种经历的概率。传统决定论的观点就此终结。 怎样证明或证伪一个平行宇宙理论 平行宇宙这一理论是不是属于形而上学而非物理。正如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所强调的,物理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就在于,理论是否能被实践证明和证伪。一个理论包含不可观测的实体,本质上并不能说明它不可检验。例如,一个理论宣称666个平行宇宙,每个都缺少氧,从这个理论可以做出可检验预言,那就是我们在这里应该不能观测到氧,所以这个理论能被观测排除。 一个更严肃的例子是,第一层平行宇宙的框架常常被用来排除现代天文学的理论,虽然很少有人明确地那么说。例如,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观测显示,空间几乎没有弯曲。CMB图上温度高和温度低的点都有一个特征尺度,这一尺度取决于空间曲率,观测到的点都过大,不符合先前流行的“开放宇宙”模型。但是,平均的点的大小在每个哈勃体积上有些随机的差别,所以做到统计精确是很重要的。当宇宙学家说开放宇宙模型以99.9%的置信度被排除时,他们真正说的是,如果开放宇宙模型是正确的,那么显示出我们所观测到大小的CMB点的哈勃体积少于总数的千分之一——所以拥有无限多哈勃体积的模型就被排除了,即使我们只在自己的特殊哈勃体积中(当然)显示了CMB图。 我们从这个例子上得到的经验是:平行宇宙这一理论可以被实践证明或证伪,但这要求理论给出平行宇宙集合的预言,并给出其概率分布(或更一般的,给出数学家所说的测量)。我们接下来将会看到,解答测量问题不容易,有些平行宇宙理论中,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第二层:后暴胀泡沫 即其他后暴胀泡沫,具有不同的有效物理定律、物理常数、时空维度、粒子种类。 若觉得第一层平行宇宙太大,简直无法容忍。那么试着想象一下无穷多个完全不同的宇宙(每个在图1.1用一个泡沫表示),这些宇宙甚至有不同的维度和物理常数。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混沌暴胀理论所预言的,我们称之为第二层平行宇宙。这些宇宙属于不同的范畴,离开得比无限远还要遥远,也就是说即使你以光速前进无穷长的时间也到不了那里。原因是,我们的第一层平行宇宙团和邻近的第一层平行宇宙团之间的空间仍在暴胀,空间延展和创造新体积的速度远大于你能穿过它的速度。不过,你可以到达任意远的第一层平行宇宙,只要你足够耐心,而且宇宙膨胀减速的话。 第二层平行宇宙的存在的证据 到20世纪70年代,大爆炸模型,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成功解释了我们宇宙的大部分历史的理论。它揭示了原始火球怎样膨胀并冷却,在40万年后怎样变得透明,怎样发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并通过引力聚集过程形成密度起伏,产生了星系、恒星和行星。但仍然存在恼人的问题,最初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无中生有吗。所有那些超重粒子,例如粒子物理预言的磁单极子,早期时应该在哪里被创造(“磁单极子疑难”)。为什么空间是现在这么大,这么老,这么平坦,而一般的初始条件都预言在10-42秒量级之后,弯曲度会随时间增长,密度要么趋于0要么趋于无穷大(“平坦性疑难”)。是什么机制导致了没有因果联系的空间区域上CMB温度都是基本一致的(“视界疑难”)。又是什么机制产生了在10-5水平上的原始密度起伏,从而长出所有宇宙结构。 暴胀过程一举解决了所有这些疑难,成为关于宇宙极早期的最流行理论。暴胀是空间的快速拉伸,它稀释了磁单极子和其他残余物,使空间就像一个膨胀气球的表面一样平坦均匀,并使量子真空波动演变成宏观大的密度波动从而形成星系。从一开始,暴胀就通过了附加的检验:CMB观测显示,空间是极端平坦的,并测出初始波动具有近乎随尺度不变的波谱,没有物质的引力波成分,所有这些都和暴胀所预言的完全一致。 暴胀是很多基本粒子理论中的普遍现象。在流行的混沌暴胀模型中,暴胀在空间的某些区域停下来,使得我们所知的生命能够出现,同时量子波动导致其他区域暴胀得更快。本质上,一个暴胀中的泡沫产生出其他暴胀泡沫,这些暴胀泡沫再产生更多的泡沫,从而形成无限的连锁反应。暴胀停止的泡沫就是第二层平行宇宙的构成元素。每个泡沫在尺度上都是无限的,而因为永不停止的连锁反应,泡沫数量也是无限的。(虽然泡泡宇宙的产生能以 2^n 的形式增长,而n 趋势于无穷,这或许与整数集的取幂很像,但这依旧是可数无穷的。)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不存在时间的开端和绝对的大爆炸: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只是存在无数的暴胀泡沫和后暴胀区域,就像我们居住的地方一样,形成一个分形图样。 第二层平行宇宙是什么样的 大家普遍认为,人们观察到的物理,只是一个更加对称的理论的低能极限,这个理论只在极端高温下才起作用。基础理论也许是二维的,超对称的,包含自然界四种基本作用力的大统一。这种理论的一个共性是,驱动暴胀的场的势能有着几个不同的最小值(被称为“真空态”),相应于破缺对称的不同途径,也相应于得到的不同的低能物理。例如:可以把除三个空间维度之外的所有维度都卷起来(“压缩”),形成有效的三维空间,就像我们所处的空间一样。或者也可以把更少的维度卷起来,留下一个七维空间。驱动混沌暴胀的量子波动可以造成各个泡沫中不同的对称性破缺,导致第二层平行宇宙中不同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维度。在粒子物理中观测到的很多对称性,也来自于对称性破缺的具体途径,所以,也许存在只含有两代而非三代夸克的第二层平行宇宙。 除了维度和基本粒子这些离散的特性之外,我们的宇宙还被一组无维度的数——物理常量所刻画。其中包括电子/质子质量比 ≈1836,即宇宙学常数,它在普朗克单位中约是10-123。有模型显示,这样的连续参量在各个后暴胀泡沫中互不相同【注】。 ※注:虽然物理基本方程在所有第二层平行宇宙中都是一样的,但支配我们观察到的低能世界的近似有效方程却是不同的。例如,从一个三维空间移到(非压缩的)四维空间,会改变观察到的引力方程,从一个反平方定律变成一个反立方定律。同样,用不同方式破缺粒子物理中的基本对称性,会改变基本例子的排列以及描述它们的有效方程。但是,我们会等到第四层平行宇宙中再使用“不同的方程”和“不同的物理定律”,在那里不只是近似方程改变,基本方程也发生了改变。 这样,第二层平行宇宙就可能比第一层平行宇宙更为多样化,不仅初始条件不同,而且维度、基本粒子和物理常数都不相同。 在继续之前,先来评论一下几个密切相关的平行宇宙概念。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