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5章 打脸贾宝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街边的叫卖声、喧哗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一个凉棚搭起来的摊位,青布垫上三碗酸梅汤,罗高才瓜皮帽、灰马褂,旱烟袋桌沿一敲,皱起眉头:“贾公子,你,叫我们搞民间驿传的去送书?还要南北往返?”

“不错,当今子重文章,两位掌柜,如今的时局,什么饶钱最好赚?读书人!笔墨纸砚,哪样是便夷?尤其是时文书籍,比消遣的还要好卖。”贾琮微微一笑:“你们,一个搞驿传,一个开书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大可以合伙。罗掌柜运江南时文、名家诗书,在北方,必定大卖。”

贾琮不是凭空揣测的,清朝就有商人这样干,大发横财。事实上,后人包括当时读书人,或许会简单地认为,古代的商人、农民教育程度低,没啥智商,这就是在侮辱古人和先辈了。满清前期,商人已经完全发明了打广告、买一送一、促销等手段。至于民的智商?明清时期人民健讼,为了打赢官司,不惜自残诬陷,手段层出不穷,多少知县、知府焦头烂额不胜其烦……读书人,大可不必心存优越感,不知变通,在民间也会吃亏的……

罗高才、郑夜寥自然知晓其中盈利,但这样还不够,贾琮胜券在握道:“想必两位掌柜也听过可薄名,我八岁能作通八股,取为生员还是有希望的。若是我少年成名,一定为贵店批阅时文,何愁没有赚头?”

名人士人批阅时文,可以热销,当然,贾琮必须扬名、取得功名之后才行,而且批阅有讲究,必须快速、精准,《儒林外史》的匡超人就是赖此为生,读书人争相购买,要的就是名人效应。实际上,这两位长居西城,贾琮的来历、名声,他们也有耳闻的,此番话下去,已有些心动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