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无论从攻击方式还是外形,都完全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久而久之,剑本身也代表着佩剑之人的气节和地位。
抛开轩辕、湛卢、赤霄、太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等十大名剑,剑文化正式以佩饰方式出现的时期,应在唐朝。
因为,在唐朝之前,剑多以君王佩之。
海纳百川的大唐,有着开放包容的特性,处处是腰间佩剑的文人、官兵、侠士。
书生佩剑只为装饰,官兵佩剑是身份的象征,侠士持剑自是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暂不论,诗仙李白的剑术有多高,单是醉卧勾栏谱仙曲,迷离挥剑舞乾坤的景象就已不得不让人拊掌称妙。
然,到了明朝,剑好似已无了君子之风。
众所周知,大明朝建国是靠寒门农家次次起义,真刀真枪地拼杀下来的。
君子之风似成了多余,能够斩杀敌人,取得胜利才是关键。
沙场征战时,剑又总显得有些有心无力,真倒不如长枪与大刀来得干脆。
“绣春刀”是大明锦衣卫的标配,同样代表着身份和地位,亦比剑身锋利。
‘潜龙卫’‘十二都尉’的佩刀,更是在“绣春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真正做到了轻盈厚重,攻守兼备。
这似乎很矛盾,一柄刀是如何能做到既轻盈又厚重;既能杀人无声,又能防患于未然的?
这恐怕只有和他们交过手,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
只可惜,殇沫并没有全然体会到他们手中刀的特别之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拔刀的机会,甚至连抬刀的机会都没有。
刀已在殇沫手中,刀鞘的厚重如铜板般坚硬,刀身却又如鸿毛般轻盈。
当,刀鞘与刀身分离后,刀鞘就成了护盾,刀身就成了封喉的利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