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英古镇位于松桃县城西南部50公里处。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今天我们就到寨英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东门,石门的顶部是一幅太极八卦图,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寨英原本不叫寨英,明初是一个三面环水的苗寨,寨内长满茶树,间有参天的古木和茂密的竹林。由于小寨长期掩映在竹木葱茏之中,加上四周山高林密,阳光时隐时现,故称“再荫”、“遮荫”及“寨荫”。后来,一儒商来到“寨荫”,觉得这地名太俗,便改名为“寨英”,喻为“这个寨子一定会英才辈出”之意。
寨英古镇系五大名镇之一,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民居建筑86栋,有2处会馆类建筑,2个古井,消防池8个,30处手工作坊加工点,各种商铺50余处,城门4个,城墙673米,码头4处。城如葫芦”,一墙七门,五街六巷,有“何和顺”、“裕国通商”、“冉家盐号”、“协裕祥”、“富华”、“吴祥泰”、“同德祥”、“同兴昌”、“易和兴”、“曹易和”等十大商号,丁字结构的街道系统构成寨英古镇别具一格的显着特征。
这条街是青石板路,明万历年间以后,寨英一带由军屯地转为民垦地,寨英就成为梵净山区域内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商业从此日趋兴旺。到明朝后期,商埠贸易达到鼎盛期,成为“裕国通商”口岸,是川盐湘货的重要转运地,旺期日进出五吨以下船只总在四、五十号,日达客商都有四、五百人上下,故有“小南京”之称。临街的柜台经营项目增多,贩运活动规模加大,从沿河码头卸船的川盐改用人力挑背,经甘龙、乌罗到寨英上船,每天从木黄挑纱线、土布、蓝靛,从堡脚、落满挑大米、药材、朱砂的挑夫遍布于道,沿途的饮食、住宿等服务活动也随之兴起,主要商道上几乎三里一食店,五里一铺舍。水路寨英河更显繁忙,大、小水门每天停船近百只,寨英各街道店铺林立,每天人流不断,原逢三、八赶场期,这时变成了“百昌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