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唐代重修,历代有修葺,现仅剩前殿、弥勒殿和明代所建藏式佛塔一座,每年夏至(6月21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塔会出现十几分钟无影的景象,故又称之为无影塔,至今无人能解无影之谜。所幸弥勒殿没有闭门,殿内佛坛有玻璃罩围着,中为弥勒,两边有迦叶和阿难,普贤和文殊,皆为唐塑,国内罕见。让我长见识的是,包括弥勒在内,没有一尊佛像是通常的盘腿坐像,弥勒佛正襟危坐,说明唐之前的弥勒并非大肚欢喜佛的形象。塑像容貌端庄,身材比例匀称,衣服褶皱逼真,我所见过的无数寺院中的佛像,无论新旧,没有一座可与之比肩。
青莲寺创建人为北齐至隋代高僧慧远(523-592),出生于晋城泽州,在中国佛教史上,慧远大师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世寿七十,着有经疏二十部百余卷,其中,大乘义章二十六卷堪称为佛教之百科全书,与庐山慧远并称为“佛门二远”,被誉为“僧中之龙”、“齐隋泰斗”、“疏王”、“释义高祖”。
明代晋城泽州诗人张养蒙有《中秋游青莲寺》:
胜游那不恋同群,共想禅关叩白云。
石蹬萦回千嶂合,珠林窈窕一溪分。
鹫岩秀落青莲色,龙藏香含贝叶文。
夜月禅心清似水,何如终日苦尘氛。
珏山离青莲寺虽不足5公里,珏山海拔973米,植被覆盖率85%,山上遍植黄栌,深秋树叶变红,是为晋城观赏红叶绝佳之地。我们从缆车上俯瞰四周山坡,真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宛若—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吐月”是晋城四大名胜之一,明嘉靖三十五年《创建珏山一天门记》碑文曰:“每年八月望,月自中出,谓之珏山吐月,亦游观之胜景也”。唐代诗人杜牧、明代尚书王国光、明代文学家董绪、清代阁老陈廷敬等在此游历后均留下过诗篇。青莲寺款月亭为珏山赏月最佳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