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速实验进行很多次,持续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霍古它们总算是能够将超光速技术实用化。
期间它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
引力环的质量很大,虽然是动质量,但环内以接近光速圆周运动的粒子流可以近似的看作一个整体,挪动引力环所需要的能量等价于偏转粒子束所需要的能量。
而由于粒子束的引力,引力环的质子与质子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要挪动这样一个达到中子星密度的物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超光速生物体的转向能力,是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是涟漪巨构这样不移动的巨构生物,消耗的问题倒也没什么,因为随时可以补充消耗,但超光速生物体可是作为可移动单位,若转个方向都需要消耗巨量的能量,那就需要携带巨量的反物质。
不然转几个圈就把反物质耗尽,还怎么投入战斗?
好在问题可以解决,同样是利用负物质进行偏转,通过将前方引力环一侧产生的负物质释放掉,当斥力失衡,超光速生物体就能做到转向。
而且消耗的能量非常的小,毕竟产出的负物质并不需要超光速生物体去投入能量,所以只需要消耗开关阀的能量即可。
还有就是后端储存负物质的结构环,随着负物质的增多,斥力会增强,达到一定的峰值后,分子材料的电磁力已经没办法约束负物质,最初的实验生物正是因为难以承受这样庞大的斥力,导致后半段整体性撕裂。
这个问题很麻烦,直接关系到超光速生物体所能达到的超光速上限。
理论上讲,超光速的速度至少可以达到宇宙大爆炸时的超光速膨胀速率,在一个普朗克时间内跑出数万光年,轻轻松松,毫无压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