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九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分析完大清两大势力的情况后,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让徐杰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为了更好的应对回国后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徐杰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且适合性的行动计划。从目前来看,北洋对新式战舰还是很渴望的。于是,徐杰决定以此为突破点,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

自己回到国后,一定有机会与张佩纶或者北洋舰队高层见面。而见面后必然会探讨如今东亚海上安全的问题。想到这里,徐杰在纸上写下了北洋和日本联合舰队这两个词。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无论是张佩纶或者是刘步蟾对这个形式都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即使吉野等少数几条战舰还未开工,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两人对总体情况的判断。因此两人应该会相信自己说的话。况且,张佩纶经历过备战不利造成的失败,所以他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刘步蟾是科班出生的海军军官,对此也绝对不会漠视,相反,历史上当刘步蟾得知清廷停购舰船的时候,就曾质问过李鸿章,如果海上有事,北洋怎么办?由此可知,这位北洋之“实际提督”虽然做事有些跋扈……但是就他的远见能力和风骨还是绝对当的起民族英雄这4个字的。而仅仅刘步蟾和张佩纶震惊担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李鸿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是关键!!想到这里,徐杰又在纸上写下了李鸿章三个字………。

要说李鸿章对日本和北洋自身实力是否有个清楚的认识?答案是肯定的。早在光绪8年,(1882年)肩负北洋海军建设重任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朝廷奏报:“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早在此时,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崛起必为中国的心腹大患。而随着日本海军扩军步伐的加速,李鸿章一直有比较正确的判断,即使当时清廷上下陶醉于定镇两舰的强大之时,这位晚晴政治第一人依然对局势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例如: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这是甲午之战的前一年,李鸿章在给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的信中。表示日本海军的实力实在我军之上,他说: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由此可见。这位北洋大臣是非常清楚双方一旦开战北洋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在甲午时期他选择倾向于各国调停也罢,要求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也好都是无奈之举。打肯定打不过。那就想办法不打,或者尽可能的避免舰队交战。谁知,淮军各部的**和软弱远远超出了老李的估计,北洋舰队连在军港中都无法幸免。精英十多年的旅顺威海要塞相继陷落。北洋舰队会飞湮灭。摊上一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朝廷,和一个拿军费办大寿的老佛爷,再加上一个从根子上已经烂掉的封建制度。神也没办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