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一个国家的进步,是有代价和成本的。为了不改变,最好的办法是不交往,把社会封闭起来。
清朝覆灭之前,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外国的使团,基本上都被视为为效忠而来。
交往是彼此看重,但交往的核心价值,是建立自我更新系统,使自身不断强化。
清朝因封闭而终结,但接下来开始的
“交往”,实在让中国人脸面无光。20世纪,是大中华漫漫历史中唯一一个失去自信力的100年,洋车、洋火、洋蜡、洋油,东洋与西洋的东西,几乎渗入所有角落。
乃至今天,从开发商新建楼盘的洋名字,到大学课堂上的洋学说,风势正足。
国家交往的危险,在于让本民族的遗传信息丢失了,像基因变异的植物,为改良而变种。
确实,
“洋为中用”带来了巨大变化,有经济的繁荣,也有政治的逐步澄明,正因为这种巨变,强化中国传统元素才显得更为迫切。
一个国家的大学,特别是人文学科领域,自身元素不占上风,是让后辈人不幸的大事。
1792年9月26日,3艘大船组成的700人的英国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出发,目的地是中国,团长叫马戛尔尼勋爵。
1793年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在
“纸灯笼照耀着天子帷幄”里,接见了使团的代表。其中给马戛尔尼提斗篷下摆的是一位12岁的男孩,叫托马斯·斯当东,就是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直接导致了两个国家的战争。
他天资聪颖,在船上向担任翻译的教士学习汉语,乾隆因为他的
“流利汉语”龙颜大悦,
“解下挂在腰间的黄色丝织荷包,破例将它赐给孩子”。随庞大使团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新发明的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和热气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