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无“散文”的名称,这类文章的名称,最早叫“书”,叫“春秋”,后来叫“传”,叫“语”,叫“子”。这些文章中,后来一部分上升为“经”,一部分叫“史”。屈原将其称为“辞”,汉朝叫“赋”,六朝叫“骈文”,韩愈叫“古文”,并倡“文以明道”。后来又有小品文、杂文等诸多称呼,而“散文”的名称是白话文出现以后才有的。
散文,这个命名有点意思。《庄子》里,讲无用之木为“散木”,无用之人为“散人”,照此说法,“散文”就应该是“无用之文”的意思了。可是,《庄子》在把无用之木命名为“散木”的同时,又把有用之木命名为“文木”,则“散”与“文”为一组对立的反义词了。如是一说,“散文”一词,其构词,犹如“是非”“对否”“好坏”“黑白”“荣辱”,是反义并列法,而不是偏正法,“散”不是偏,“文”不是正。既然“文”不是正,“散文”说的就不是文章。——好在庄周先生没有用“文人”来指称“有用之人”,算是给舞文弄墨之人留了一些面子。不过,在传统士大夫的观念里,“文人”确实不是对一个操持文字者好的评价,在他们那里,士志于道,写文章是要“文以载道”,要附庸经史而经世致用,文不是目的,文只是载体,被载的道才是目的。没有道,只是吟风弄月心灵鸡汤是上不了台面的,无病**不行,有病**也不行,只要是**,就不行,就被视为“文人”,属于对社会既无害也无用的一类。
中国散文的历史中,唐宋八大家是巨擘。八大家之首,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一生低首三代两汉之文,自承“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就是《尚书》、《春秋》及其三传、《易》、《礼》及老孔而下的诸子、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在古代图书分类中属于“经、史、子”三类。他们的价值,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其作者,非圣即贤,都是有大境界的人,都是得道弘道之人。所以,在韩愈看来,写文章,必有一个愿心:那就是明道。“文以载道”,是文章的使命,是文章的身份证,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既如此,则撰文之人,必是有道之人方才称职;撰文之前,必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优入圣域,获得言说的资格。这种资格,首先是一种道德上资质,然后才是语言上的能力。先修养身心,再说三道四,用夫子的话说,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