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普,这是外派人员的强项每个人在外派前的培训课程中都有科普项目。至于科普教材,基本取自旧时空的科普书籍,大多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编写得,大图书馆的研究员们认为,那个时代的民众科学水平和大明的百姓的水平相比高得有限,应该是最为适用的。至于《十万个为什么》之类,起码也是学生水平的爪机书屋得明白了。
他当即先从为何会下雨起,到水的蒸发、云朵的形成、水得凝结,接着又谈到了云层中的正负电荷,最后道了闪电的形成。
这套辞通俗易懂,让从未接触过自然科学的庄永龄等人听得入神,下雨打雷,上的云朵,这都是平日里最常见的事物,平时很少有人会想到“为什么会这样”,少年人正在求知欲旺盛的时候,而这些道理又都是书中找不到的。民间有雷公电母的法,但是读书人一般是不信这套辞的。
张应宸的法,他们都是第一次听到,觉得十分新奇,虽然其中有许多不能明白甚至是疑惑之处。
他刚告一段落,庄永龄等人便赶紧抛出许多的问题来:水为什么会蒸发?物质如何能改换形态?云中的“电荷”又从哪里来?
闵展炼心想好家伙,这一下就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层面了不愧是未来的进士底子。好在当初研究员们也就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回答的时候进行过探讨,最后决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的学术,特别是墨家的学。当然,墨子的所谓“端”是不是原子论,在学界本身就有争议,大图书馆的研究员们不过是为了“本土化”而借用。
这番理论到底过于深奥,对于只有十来岁,接触的只是“十三经”的孩子来实在有些难以理解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