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根据苏亦的印象,石峡遗址发掘的时间跨度很大。
曲江石峡遗址发掘的全过程,从73年、75-78年和85年的几次发掘,跨度十多年。
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就带来不小的难度。
一直到14年,石峡遗址的发掘报告才正式出版。
而78年的时候,石峡遗址第二次发掘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
杨式挺的工作重心已经不在石峡遗址,而放在了河宕遗址的发掘上。
在苏亦稻作起源论文完稿之后,他到省博实习的第一个田野发掘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没错,并不是苏亦最为熟悉的石峡遗址,而是位于佛山的河宕遗址。
七十年代的省博,也就是一两百人,主要是讲解员,还有考古队,考古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大概也有十几个人,还有一个保管部、修复室。
修复室有一段时间属于保管部管,另一段时间属于技术部管,加上行政科,大概五个部。
嗯,其中,考古队,也就是文物工作队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门了。
而,工作队又分为好几个组。
专业上分为石器时代组、青铜时代、唐宋组和革命文物组。
而杨式挺和之前写过相关碳化稻遗迹的莫稚都是一个组的,莫稚也是省博的老人,也是文物队的老队长,在省内考古系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不过现在快要退休了。
这样一来,文物队的日常工作都是杨式挺来负责。
而在文物队中,石器时代是大组,除了杨式挺、莫稚外,还有朱非素,主要负责珠江三角洲和韶关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
而,吴振华老吴则属于唐宋组。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参与西沙考古勘探的缘故。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