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自从韩大相公喊出那一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都对进士出身官员的清贵有了深刻印象,从那以后,每逢科举放榜,在整个汴京都是最重大的事迹之一。
虽然仅仅是会试,并不像殿试那样会在东华门外唱名,但是,会试的关注度反而不低于殿试,在某些人眼里,会试比殿试更加重要,而这些人,并非是自己或者家人参加科考的。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宋就有了一个传统,那就是榜下捉婿,放到先帝刚登基那会,榜下捉婿还是有风险的,也就只有成名已久的才子才会受到追捧。
归根结底,还是和科考的政策有关,先帝登基之前,会试之后的殿试,一甲,二甲,三甲皆有数,一甲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进士出身,但在先帝刚刚登基那会,先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物,促使大宋科举做出改变。
西夏重臣张元,本为宋人,因会试之后参加殿试落榜,心中不忿,与同窗好友投奔西夏,两人分别改名张元和吴昊,以此博取西夏李元昊的注意,并因此在西夏入仕,一步步帮助西夏做大做强,因这二人对大宋的了解,尤其是张元,本就是秦风路人士,对西北民情相当熟悉,西夏因此在政治,经济与西北处处针对大宋。
就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件事,在官家亲政之后,为了交好士子,避免在出现一个张元和吴昊这样的人物,对科举做出了重大改变,会试之后不在罢黜举子,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通过会试,就相当于考中了进士。
不过不同于后世的科举制度,只有一甲,二甲,三甲,大宋将原本被罢黜的举子,又分为四甲和五甲,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一甲三人不变,二甲人数大幅度削减,同比之下,三甲人数和四甲人数也有所削减,只有五甲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