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若以菩提心的本质来分,可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师说过,“愿”和“行”的差别,有如“想”走与“正在”走的不同。
如果要从这里到印度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去朝圣,必须先有“我应该计划去印度朝圣,为了达成愿望,我要下定决心,绝对要到达目的地”的想法,这种想法就是“愿力”。为了利益众生,我们会想“我一定要去利益众生”,发这样的愿,就是“愿菩提心”。
“愿”只是想,有动作才是“行”。那我们要有什么动作呢?要去菩提迦耶朝圣,一定要先有钱、买机票、准备行李,搭上飞机往目的地的方向飞去。当这些动作已经确切地实行了,称为“行”。同理,“行菩提心”不只是“想”利益众生,还要实际付出行动。当念经、持咒、守戒、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或闻思修佛法等已经在生活上如实地修学,便称为“行菩萨道”。
“为了利益众生,我应该去付出”的菩提心,要长时间地在心中产生;而且为了让发心不会只是单纯的思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诸行动,久而久之,我们对“愿”、“行”菩提心就会很熟悉,会习惯于利他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实修,渐渐地,就会对于我们所要度的众生、能度众生的自己、诸佛菩萨的净土(所要到达的地方)或娑婆世界(所要离开的地方),以及让众生成佛的妙法等等,从执着这些为“实有”,慢慢开始淡化、放下,到后来可以如梦如幻地看待。
目前,我们大部分都走在“资粮道”上,只能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行菩萨道。这样的“愿”和“行”,在世俗谛上,无论我们努力付出了多少,所成熟的福报都是“有漏”的;但是,在真正理解空性正见(胜义谛)之前,这就是世俗的空性。这个过程所累积的福报就是资粮,当这些资粮愈来愈充实时,就进入“加行道”。之后,当能够理解这些都没有实体性,也就是对空性有所证悟了解时,称为“见道”。“见”是指见一切诸法的本质、一切诸法皆空的道理,这才是“胜义”。一直到空性智慧,赤裸裸地显现在心性上时,称为胜义菩提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