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奏章之中,并未提及他挽救滕子京的‘神技’,毕竟如此心肺复苏法,在宋人眼中早已脱离凡俗。
对此,张涯十分理解。
对他而言,这也是一种保护。
皇帝高高在上的大一统帝国时代,他此时只是位小人物,所谓‘功劳’太大的话,他这小肩膀根本扛不住。
单产奇高的红薯,已是颗大卫星了。
加上高产的冬小麦,以及土坝、水泥、玻璃、风力抽水机、‘投石炮’等等新事物,已让大宋中枢‘闹心’,不知如何封赏。
其它的,就不要多说了。
滕子京的病情稳定后,回返宁州城继续静养。范仲淹则留在阳凌苑,遥控前线的军事部署,并命令通判高伯彦随行。
同时,让高伯彦召集一百多位工匠,汇同已经抵达的二百厢军,在距离阳凌苑两公里,上榆树村的塬地上营建简易军寨。
在此期间,张涯带着徐平山,以及钟三牛等村民,选出个头匀称的充当种薯,同时紧急刻印种植储存说明书。
范仲淹、高伯彦负责调集人手、签发命令,根据距离的远近,将分量不等的‘红薯繁育包’陆续发送全国各州府。
西陲的次边境地区,譬如庆州、丹州、坊州、同州、华州、邠州等,都是五百块种薯的‘大礼包’。
全国其他州府,均是十块种薯的标准‘繁育包’。
按照拟定的方案。
张涯留下了千块种薯,钟三牛、徐五等村民,每户预留五十块种薯,其它的全都兑换出去,半数换成了铜钱,其余换来粮食。
值此一项,阳凌苑的粮仓多出八点五吨小麦,补充流动资金近两百贯,加上宁州‘奇异阁’所得,钱库再次充盈起来。
钟三牛、徐五等村户,更是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