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古代的职官,基本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没有坑的萝卜,叫散官,相当于今天的巡视员和调研员。个别皇帝,因为特别重视某个坑,也有不安插萝卜的特例。但更多的皇帝,喜欢给自己偏爱的萝卜额外挖个坑。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三字经》里说的《礼记》六官是“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职能与职位对应着后朝的六部:吏部(天官,掌官吏任免、铨叙、考绩、升降)、户部(地官,掌土地、户政、赋税、财政)、礼部(春官,掌典礼、科举、学校)、兵部(夏官,掌军政)、刑部(秋官,掌刑法、狱讼)、工部(冬官,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
战国时候,诸侯国君下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秦朝在丞相府、太尉府之外,设御史大夫寺,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旨在分散相权。到秦二世时期,这一招失灵了,相权控制了皇权,这是秦朝早天的原因之一。后朝汲取惨重的教训,把削弱相权作头等国事对待。曹丕(魏文帝)把尚书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设置中书监,参掌中枢机密,类似今天的书记处。南北朝皇帝担心中书省做大做强,以近侍为班底,设置门下省,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取旨,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事国政。
中国旧的官吏史,一多半是皇帝与宰相的钩心斗角史。李世民制约相权的办法比较灵活,也有创意。他自己任过尚书令,且是在这个职位上取得天下的,因而他的任上这个职位长期空缺。在中书令和侍中之外,随机设立机动职务。他是“秘书政治”和“顾问政治”的发明人。具体做法是,给能力强但职位低的官员加授“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议政事”之类的头衔,掌握宰相实职。今天的**机构,也有“参事”这样的职位,但仅仅是政治待遇,是虚位。在唐朝,参事是真的参加国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相当于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亚洲政策顾问”,纵然不是一言九鼎,四五鼎还是有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