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乡土散文”这个概念,该是从田园诗演绎过来的。田园诗,是古典诗歌里的大户,也是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基本面。田园经济是旧中国的核心,土地的内涵是单一的,就是土里刨食,种田吃饭,继而安身立命。以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从土地出发,最终再回到土地。军人讲解甲归田,官员讲告老还乡,读书人讲耕读传家,商人讲置办良田多少多少顷。土地的拥有度是身份的标志,以前皇帝给臣僚发奖金,最耀眼的也是赏赐土地。皇帝是最大的地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旧文学里写“袅袅炊烟,鸡犬相闻”,写“带月荷锄归”,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都是围绕着当时的核心价值,是写当时的“主旋律”。
今天的乡土散文,该如何写乡村、乡情以及故土呢?仅仅寻找一份心安,找一份诗意,够吗?
越来越清晰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进程的焦灼点之一就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农民。
两亿农民工离开土地,在城市里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但前提是必须要着陆。“娜拉出走”,在中国指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女性,如何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并融入社会。如今是两亿“男女娜拉”集体出走。这个庞大的群体,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要害,是如今**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大坎。
土地的内涵不再单一了,越来越多元,越来越驳杂。一方面讲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讲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讲土地的综合开发,另一方面讲十八亿亩土地的红线。十八亿亩土地,是十几亿中国人吃饭的饭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